河北法制网讯(河北法制报记者 梁燕 通讯员 迟轩)“喂,杨大姐好,钱已经退回来啦!我不会说话,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,今后,我一定听你的话,加强对孩子的教育,让他远离游戏,好好学习……”7月6日,赤城县人民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海燕接到电话,高兴之余,一再叮嘱他以后要把心思多往孩子身上放一放。
打电话的人姓赵,常年和大儿子在外打工,媳妇两年前患癌症不幸去世,自己带着两个孩子,是杨海燕包联帮扶的贫困户。在一次走访中,老赵跟杨海燕反映了家里的一件糟心事儿。原来,疫情期间孩子在家上网课使用爸爸的手机,其间,以上网课为名开始偷偷打游戏。五一前后,在玩游戏过程中,孩子为了让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更炫更酷,不断用手机微信账号绑定的银行卡支付“皮肤”“衣服”。短短一周时间,孩子便因买游戏装备花掉五千多元。后来,孩子的哥哥有事儿到银行取钱,才发现卡里的钱早已“不翼而飞”,打出银行账单后发现这些钱都充值了游戏。
杨海燕第一时间将情况向院领导做了汇报。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,赤城县检察院随即成立工作小组,及时向老赵及其家属了解情况,走访相关证人和银行工作人员,了解到其反映的情况确切属实。经了解,该游戏是某公司开发的一款游戏,禁止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参玩。在调查清楚后,杨海燕协助未检办案组及时帮助老赵通过游戏客服将情况反映上去,将消费账单等证明资料上传,第一时间通过网络途径启动申请退款程序。
经过十多天的等待,最终客服回复,如果孩子法定监护人做出孩子不再打游戏的保证,则同意退款,并承诺15个工作日后打到其账户。
7月6日,老赵收到了退还的游戏充值款。